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也是五四运动100周年。1919年5月4日,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并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五四精神,体现了青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坚持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引领广大青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年。并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青年诚信建设研究中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引导青年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主动走进青年,通过实地调研、开展网络调查、与青年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撰写了《中国青年发展报告——五四精神的当代价值及传承发展》,通过对中国青年群体总体特征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分析,透过青年之“变”,研究青年之“不变”。“变”的是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习惯的转变,活动方式的丰富,社会心态的多元。“不变”的是精神内核,是“青年有信用、信用有价值”的生活准则,是“建功立业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一、 当前中国青年群体的总体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我们通过对青年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参与和责任意识等特征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认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主流是崇尚科学,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与进取,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与奉献,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大有希望的一代。当然,由于青年的阅历不广和人生经验不足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容易从自身角度和理想状态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世界,从而带来一定的局限性,存在一些弱点。如: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有待增强等,需要认真加以引导;还应进一步加强与创新青年诚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完善诚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切实加强青年的政治思想工作,特别是注重锤炼青年的品德修为,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引领他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一)生活形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映整体经济实力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90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近123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形态也随之改变,这一点在青年群体中尤为凸现。本部分重点从消费、出行、住房等方面,全景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青年在生活形态上发生的巨大变化。
1.消费
在短缺经济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要求较低,对金钱的使用更为精打细算,以备不时之需。这种对物质生活的低标准、低需求和对金钱使用的谨慎,在当代青年群体中已发生巨大变化。以青年人最经常使用的网购方式作为参考,目前大多数的青年用户因受经济条件所限,他们更希望通过精打细算购买到高性价比的商品,拼团购便成了他们的首选。例如,拼团购领域的代表性平台拼多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青年人的这种购买意愿,并对他们的消费习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数据显示, 1接近六成的受访青年 2月收入水平在5000元以下,月平均消费却在2500元上下。受访青年仍然秉持“能省则省”观念的不到三成(29.74%),一半左右选择“事先做好计划再花钱”(50.83%),其余16.16%认为“想花就花”。
图1.1 青年的消费观念
1本调查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人民日报客户端、志愿汇APP分别于2019年4月11日14时和4月12日16时上线,调查截止至4月17日19时,调查总人数为28,022。其中,16-35岁的青年为19,868人,年龄中位数是25岁,男性占59.4%、女性占40.6%,受教育程度普遍在高中学历以上(80.1%),遍及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文中如无特别说明,均指代本调查。其中,拼多多作为网购平台方,提供部分青年用户消费行为数据用于分析与调研。
2此处统计的是在业人口,不包括无业、失业、下岗,以及在校学生。
与此同时,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网络购物成为青年一代最主要的消费方式。数据显示,43.31%的受访青年最经常的购物方式是“网购”,“网购和线下购物相当”的比例为46.50%,而线下购物所占的比例还不到一成(9.39%)。而且,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网络购物在青年人中都变得十分普遍。与此相印证,以网购平台拼多多为例,截至2018年底,其平台用户总规模为4.185亿,其中,16-35岁青年用户基数占总平台数约83%的用户群体,大致为3.48亿,女性用户约为2.174亿。据第三方数据平台QuestMobile信息显示,拼多多已经成为80后女性用户最常用的网购平台之一。
图1.2 青年最经常的购物方式
2.出行
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地铁)是青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选择的出行方式,比例超过四成(41.26%);其次是步行(21.94%)、私家车(13.68%)、电动自行车/摩托车(13.46%),自行车/三轮车出行的比例不到一成(6.35%)。改革开放前中国大地上的“自行车大军”已成为历史,社会经济的进步给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更多的选项。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青年人的出行方式相对“环保”“低碳”。
图1.3青年的出行方式
除了出行方式,通勤时间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化和交通工具的发展,居住地和工作地分离的现象愈加显著。尽管从总体上来看,近七成青年人上下班单程平均用时在30分钟以下,但是通勤问题在大城市显得更加严峻。在一线城市中,15%的青年人上下班单程需要花费1小时以上,而在二线城市,这一比例略高于5%。
图1.4 青年的通勤时间(单程)
3.住房
新中国建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主要实行的是以低租金为特征的福利分房制度,严格与本人的工作年限、职位待遇等挂钩,住房条件长期以来在较低的水平徘徊。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直到198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为10.02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人的居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住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自购住房”、“租房”、“公房或宿舍”是青年人最常见的住房方式。在80后中,超过半数已自购住房,包括商品房或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在90后中,“租房”的比例最高,占到28.06%,其次是“公房或宿舍”。此外,买房难在生活在大城市的青年人面临的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如下图所示,相比较而言,生活在一线城市的青年人已购住房的比例最低,租房的比例最高。在一线城市中,青年人的住房类型以租房为主,比例高达40%,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的“一线漂”们租房的比例更是超过一半(55.18%)。
图1.5 分城市规模的住房类型
(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和机遇,价值观念相应地出现分化和多元化的趋势。我们从人生观、婚恋观、生育观等维度,反映当代中国青年的社会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状况与变化。一方面,青年人的态度与观念正在因生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青年人始终坚守核心价值观念。
1.人生观
毫无疑问,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80后、90后、00后时常被称为“垮掉的一代”抑或是“堕落的一代”。相反,数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利他”属性。在问及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哪些因素时,比例最高的是“对社会贡献大小”(27.61%)、“能否为他人带来幸福”(21.48%)。其中,在00后中,超过四成都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大小。
图1.6 一个人价值的决定因素
青年人认为“道德楷模”(46.68%)、科学家(32.41%)是社会最需要的楷模。可见,道德被青年人视为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凝聚力量,而对科学家的推崇也反映出青年人对于知识的尊重和对创新的期许。
图1.7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楷模
相似的是,在被问到“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是什么?”时,23.58%的青年人选择“对社会贡献大”,16.63%的选择“给他人带来幸福”,24.44%的青年人选择“家庭和睦”。由此可看出,青年人对于国家、集体和家庭的重视。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反驳了社会上流传甚久的对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的指责。
图1.8 一个人成功的标志
2.婚恋观
当代中国青年持有“无论如何,还是要结婚的”和“如果碰不到满意的对象,我可能会选择不结婚”看法的均超过40%,另有7.82%的人选择“我不想结婚”。这不仅反映除青年人婚恋观的变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主意识,同时也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家庭的经济功能趋于弱化,其作为情感共同体的功能更加凸显。这一趋势在更加年轻的世代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仅有26.83%的00后认为“无论如何,还是要结婚的”。
婚恋观的性别差异是另一个显著的表现。相对而言,男性的婚姻观远比女性保守,51.42%的男性选择“无论如何,还是要结婚的”,女性持有这一看法的仅有28.1%。高达54.24%的女性选择“如果碰不到满意的对象,我可能选择不结婚”,远高于男性的比例(36.08%)。另有近一成(9.66%)的女性不想结婚,而男性不想结婚的比例较低(6.56%)。事实上,这与近年来女性受教育程度增加、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密切相关。
图1.9 男女两性对于结婚的看法
3.生育观
在实施了近四十年计划生育政策之后,考察当代青年人的生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青年人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生育意愿,54.99%认为有“2-3个孩子”最为理想,想要“1个孩子”的比例为35.13%,选择不要孩子的比例有8.87%。
图1.10 理想的孩子数
同样,男女两性在青年人的生育观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相比较而言,男性的生育意愿要普遍高于女性,12.33%的女性选择“不要孩子”,是男性的一倍左右(6.43%)。这一方面可能受中国传统的宗法价值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可能反映了男女之间在生育问题上所承担的“机会成本”的差异。
图1.11 分性别理想的孩子数
4.社会信任
社会信任关乎社会和谐稳定与集体凝聚力,是反映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调查数据显示,当代中国青年十分重视社会信任的建设。青年群体对于当前社会的信任关系和信任水平评判为“一般”的比例最高,接近一半(48.29%),持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各占20%左右(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为25.93%,“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25.77%)。
诚信为社会之本,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是诚信建设的“一体两面”。无论是对于当前守信激励的力度和效果,还是对于失信惩戒的力度和效果,仍是相当比例的青年人保持中立态度,持有满意和不满意的比例大体上相当。
图1.12 青年对当前社会信任的态度
(三)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从社会参与、社会责任感等维度,分析当前中国青年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尝试回答“为什么当代青年必须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的问题。
1.社会参与
当代青年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实际参与程度不容乐观。在被调查群体中,仅有5.99%的青年人总是或经常拨打政府热线、参加听证会等表达意见和建议,“几乎不”和“从来不”参与的比例高达68.22%。
社区是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及商业化住宅小区的兴起而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的新鲜事物。由于社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对于社区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较之于其他领域要广泛一些。从以往研究来看,社区参与的主要力量以退休老年人群体为主,他们将参与社区事务作为自身“发挥余热”的舞台。同样,在社区服务管理事务上,超过半数的青年人几乎不或从来不参与(高达54.38%),总是和经常参与的比例为10%左右,偶尔参与的为34.62%,总体上参与率不高。
相比较而言,在社会公益活动中,青年群体的参与频次与上两个指标相比有非常明显的提升。社会公益活动的兴起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社会生活多元化的具体体现。青年人总是或经常参与各类公益活动的比例为18.45%,偶尔参与的比例超过一半(53.71%)。尤其是在校学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来,几乎不或从来不参加的比例不到20%。
图1.13 青年的社会参与情况
2.社会责任感
当代中国青年对于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知是清醒和积极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青年人高度认可青年在诚信社会建设中应承担更多责任,青年人支援西部、扎根基层,以及参与“双创”活动,积极地承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例如,受访青对青年参加双创活动持非常认同看法的将近三成(29.17%),基本认同的超过四成(41.02%),仅有1.1%和2.48%的持“非常不认同”或“不认同”看法。数字化革命以来,青年群体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这一方面和青年人活跃的思维和对新生事物的开放、接受程度相关,另一方面也和创新创业的制度机制革新有着紧密的关联。随着政府在青年双创活动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激励,我国青年群体的创新创业活动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图1.14青年对社会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看法
值得关注的是,越是在更年轻的世代中,越是体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一结果表明,当前社会其他群体对青年人的责任担当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某些社会舆论往往将个案不适当地进行普遍化处理,误导人们评判青年一代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当代青年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往往表现为对社会文明的追求和对公共政策的支持,但在实践中,青年社会参与程度比较低,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意识也较为淡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认真加以分析,并加大力度培养和引导青年正确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
图1.15 分年龄段对社会参与与社会责任感的看法
二、中国青年发展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又强调,要努力为青年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他们感受到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青年发展的社会支持、生活境遇等社会环境日益完善,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基本方略和要求,还任重而道远。如:青年发展的教育、医疗、治安、公共服务、就业与收入等各方面物质条件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等。
(一)社会支持
我们从社会宏观环境、工作环境、发展机遇等多个维度出发,研究青年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尝试找准青年发展中社会支持的关切点,以便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宏观环境
图2.1青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满意程度
上图展现的是当代青年对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电子政务发展、社会治安环境、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发展多方面的满意程度。总的来说,青年人对社会治安环境的满意度最高,持有正面评价的比例超过60%,其余各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信息化时代,电子政务(E-government)已经成为政府-公民沟通最便捷、适时的互动渠道。受访青年群体中,对当前电子政务发展“非常满意”和“满意”的比例为42.95%,选择“一般”的为45.54%,有超过一成“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11.52%)。这说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以及青年群体通过电子政务进行政治参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需进一步推动。
2.工作环境
图2.2 青年对工作单位的满意程度
工作单位是青年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外部环境。一方面,青年对本工作单位生产安全的满意程度比较高,接近六成都给出了“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反馈,持有否定态度的比例不到一成。但另一方面,青年对本工作单位社会矛盾纠纷解决的满意程度略低一些,接近半数的人认为“一般”。尤其是分职业来看,工作单位的生产安全问题在生产与制造业一半职业与技术工人中相对严峻,不满意的比例超过10%,是商业和服务业的近一倍。
3.发展机遇
对于当前青年的发展环境与机遇的状况,接近半数的青年人认为“一般”,持有肯定或否定的态度的各占29.87%和23.22%。
图2.3对当前青年发展环境与机遇的满意程度
图2.4分年龄段对当前青年发展环境与机遇的满意程度
分年龄段而言,越年轻的一代对当前青年发展环境与机遇持有肯定态度的比例更高。近四成的00后对此表示“非常满意”、“满意”,80后、90后的相应比例均不到30%。
(二)生活境遇
1.问题与困扰
对于青年群体如何认识工作与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46.62%的被调查对象选择了“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前途未卜”,28.14%的选择了“房价过高”,这反映出青年人最关心的问题是职业发展和住房问题。
图2.5目前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
不同年龄段的青年人对于“最苦恼的问题”选择有着鲜明的世代色彩。80后选择据前三位的分别为“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前途未卜”(34.16%)、“房价过高”(28.4%)和“子女教育费用高”(21.21%);90后对“社会竞争激烈”和“房价过高”的选择比例都比80后高,分别是48.93%和31.15%,但在“子女教育费用高”上的比例远低于80后(7.30%);00后更为关注“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前途未卜”,比例高达56.87%,相对而言“房价过高”的比例要低得多(13.55%)。
图2.6分年龄段目前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住房问题变得日渐凸显。在一线城市,近四成的青年人认为目前最苦恼的问题是“房价过高、住房困难”,这一比例在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及以下城市依次降低。
图2.7分城市规模目前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
2.社会获得感
健康的心态和积极的社会心理预期是青年成长的心理基础。我们首先从收入、工作、住房、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与救助方面来看青年人的社会获得感。
青年人对其自身当前的工作多数持“一般”的看法,感到非常满意的仅3.29%,感到满意的有两成(21.50%),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是16.25%和5.36%。事实上,在工作方面,无论是哪座城市,六成左右的青年人都表示有工作压力,三分之一的青年人都面临经常加班的问题。特别是在一线城市,总是、经常加班的比例接近40%。相应地,对自己目前的收入多数持“一般”的态度,非常满意的仅2.27%,满意的仅有一成(10.78%),不满意的大约29.16%,非常不满意的也占一成(10.47%)。
在公共服务方面,青年群体对教育感到非常满意的仅3.29%,满意的占25.88%,不满意的超过两成(20.58%),非常不满意的占5.44%。对于医疗服务,有3.07%的受访青年认为“非常满意”,认为满意的为23.56%,不满意的占17.60%,非常不满意的占6.1%。
图2.8 青年人的社会获得感
上述题目均采用5级评分:1“”2“”3“”4“”5“”。上图展示的是受访青年在各方面的均值,取值范围是1-5分,值越大,代表满意程度越高。总的来看,受访青年对自身收入和住房的满意得分最低,分别为2.65和2.92,其次是医疗(3.00)、教育(3.01)、工作(3.01)和社会保障(3.14),得分最高的是健康(3.23)。
图2.9 分城市规模的加班情况
三、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当代中国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唱彩。
《向上青年》访谈中的模范乡村教师盛魁元、优秀记者孙春龙、著名京剧演员王珮瑜、最美退役女兵宋玺、青年创业先锋周源等就是千万个先进青年的代表。虽然各自的岗位不同,但有很多共性,具有远大理想,听党话,跟党走,心中装着人民,业务精湛,爱岗敬业,勇于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响亮回答了“为什么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以及“当代青年怎样才能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为他们点赞!也为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做出喜人成绩的青年喝彩!
《向上青年》访谈人物(一)
盛魁元:乡村教师的楷模,留守儿童的希望
个人介绍:
盛魁元,男,1989年出生,浙江大学毕业,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大山里做乡村教师,从教已经六年。
访谈实录:
问:盛老师您好。
答:您好。
问:我看这个资料显示,您从教六年多了,做了六年的乡村教师。
答:对。
问:您现在还是一所学校的校长。那我想问一下您今年多大年龄?
答:我是89年出生的,今年30岁整,24岁大学毕业就成为乡村教师了
问:那我想问您,当年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了这个大山,本可以有更好的收入和状态,为什么还要回到这个大山里去呢?做这个抉择的时候,您内心真的没有过挣扎吗?
答:因为我是大山的孩子,说实话,大山哺育了我,我觉得我有了一点点能力,我也希望我能够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更多的是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像当年的我一样。
其实我也有过挣扎,我甚至那时候还报了公务员,但是我没去考试。为什么?因为后来我觉得坚定了,我这个信念还是要坚定。我家人和亲戚也鼓励我报公务员,说你要报考公务员,你好不容易上个大学。但是那时候我还是放弃了,还是选择了回家乡当老师,我还是遵从我内心的声音。我喜欢做一件让我感到快乐的事情。
问:就是说,回到大山,这是您回报大山的一个表现对吗?您刚才说,希望回到家乡建设家乡,不要像当年的您一样。您方便讲一下您的童年经历吗?听起来好像您的选择受到了童年时代很大的影响、
答:对。我给您分享一个小故事。23年前,我和弟弟被寄养到了阿姨家,而我的父母即将外出打工,到很远的地方去。后来我被爷爷接回来读书了。山路遥远,涨水的时候,还要淌水过河,走累了,爷爷就背着我,再后来因为我的双脚肿了,无法下地行走,就休学了。那时候没书读了,我就只能每天坐在小板凳上,就哭,想爸爸妈妈,想上学。
后来病情好转了一些,本来我还想去读书的,但是我爸爸说,让我再等一等我弟弟,因为我弟弟比我小两岁。等到了入学的年龄,我们兄弟俩好一起上学,好有个伴。记得又是一个新学期,同样是寄宿制的学校,我总是晚上的时候在梦里哭醒。在梦里总是不停的在奔跑,我跑去追爸妈,跑回家,跑去学校。
那个时候我和弟弟一起上学,不好意思,当初的画面真的是太难受了。当时我和弟弟一起上学,在求学的路上,我们兄弟俩都彼此照顾,相互鼓励。我很努力,几乎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班上的第一名,弟弟成绩也不差。但是后来因为家里条件不够好,他放弃了学业,他为了成全我。他对我父母是这么讲的,爸妈,哥哥更会读书,他成绩更好,你们多让他读一些书。我的父亲对我们兄弟俩的期望都很高。他当年考上了高中,也是因为家里穷,没法供。我叫魁元,父亲希望我高中魁元。
2009年,我考上了大学。我是大山的孩子,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毕业之后,能回到大山,让山里的孩子像我一样,能够感受知识和科技的力量。2013年大学毕业时,当我得知国家实施农村特色岗位计划时,激动不已,我决定了,要回到家乡,去帮助那些乡村的孩子们。我想如果当老师,我会更容易的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幸运的是我顺利通过了考试,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他们都很支持我。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我,包括一些同学,朋友。甚至有一位同学他是这样说的,他说盛魁元,你是我们班上的第一名,你好不容易上了个大学,你现在又跑回来乡下教书,每个月拿着两千块钱的工资,你读那么多书,都白读了。说实话听到这样的话,确实是特别扎心。
问:您考出大山,又回到大山、反哺大山,这一路走过来确实非常不容易。您同学的质疑,像您说的,很扎心,但似乎是当下很普遍的论调。那您做乡村教师的这些年,有没有什么特别记忆深刻的经历呢?
答:2013年8月28号,我毕业了,分配到地方去做乡村教师。学校开设了五个年级,有120个孩子,却只有三名老师。我是第四位到那里的教师,也是唯一的一名青年教师,所以我们校长特别的,买了一个这么大的鞭炮来欢迎我。校长安排我当四五年级的班主任,兼任少先队辅导员,还带三个年级的语文和英语,以及全校的体育课。
由于教学成绩突出,第二年我就被调往同乡镇的知青希望小学担任校长,这是一所村级完整小学,六个年级六个班,加我也就六名老师。作为校长的我,主动带六年级的毕业班,挑了比较难教的三门课。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困难。每天早晨我早早的打开大门,然后站在教学楼前,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的走进校园,那个时候有一种家的温馨。我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闪闪发亮。当然,我也有迷茫的时候。我最无助的时候,是整个学校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三个代课教师不来了,一个老教师退休了,一个调走了。面对着一百多个孩子和家庭,那一份孤独和无助,至今刻骨铭心。
作为校长的我,更是压力倍增,因为我们的新教师没有教学经验,而我们要教好孩子,首先得培养好老师。我们经常是吃完晚饭后,然后就开始学习。白天教学,晚上我们就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直到半年后,这些老师才渐渐的成长起来。后面我做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那就是让每位老师做代理校长。让他们学习学校管理,学习这种思维。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当校长,都能去造福一方,去为改变乡村教育,注入新的力量。但是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每天晚饭后,我们都要开会,短会可能就是5-10分钟,长一点,可能有个活动策划,你就要达到一个小时,或者是两个小时。但是结果是令人欣喜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位老师,被提拔为校长。即便是我们已经调走了的老师,他们还经常提起那一段时光,他说那段时光,是他们最开心,最积极的时刻,经常讲起这件事,他说还要回学校看看。而我所推行的这种代理校长制,是要求每位被带出来的校长,再培养出两位校长,这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指数型的裂变,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依此类推,二的五次方是三十二,二的十次方1024。二的15次方是32768。到了二的二十次方,达到了一百多万。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
问:看得出来,您在乡村做教育的这些年,不仅仅是作为一名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要面对艰难的现实条件。您说您最无助的时候,学校里只剩下您一个人,这是怎么回事?在这种时候您想过放弃吗?
答:那个时候真的,那份孤独和无助,你真的是非常的无力,因为我们那里真的是很缺老师。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我都放弃了,那谁还会来教呢,你作为一个学校的校长,你都跑了,那个学校还办的下去吗,那里的孩子也有一百多人,那里有一百多个家庭,我们是作为教师,肩上是有使命的。
其实在乡下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当老师的,都愿意选择留在农村。有的老师来了,犹豫不决,靠抛硬币来决定去留。有的老师到了学校,坐在学校大树底下哭,他说村里一天只有两班车,交通不便,怎么都留不住。但是我想,努力是可以带来改变的。未来事物肯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我和老师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要让山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可以享受素质教育的阳光。他们都能做最好的自己,每一个人都能出彩。我喜欢见证他们成长的时光,我觉得,那样作为一个老师,也挺好的。
问:您做教育的信念这么坚定,一定是基于对乡村有很深的了解和认同吧?
答:这几年其实我一直在坚持家访,以前我只家访全校的学生。但现在不一样,我到了镇上,我要家访的是全镇的学生。我到过全镇十二个村子家访。家访的学生,现在已经超过了三百户,下个月我就要家访62户。这62户孩子,是我在全镇两千多学生里面提炼出来的,他们属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我希望可以在他们成长的路上助他们一臂之力。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报废了一辆摩托车。累积的家访路程,已经超过了一万里。有时候我们不到孩子家去,你是不会看到一个真实的孩子的。他给我们表现的一面,肯定是最好的。所以只有走进孩子的家庭,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渴望,点亮他们的梦想。现在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家访,去了解孩子。我希望能给需要的人需要,想为乡村的教育做点事。我想让更多的孩子,看到光明。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这也是一种使命召唤。曾经的我也是留守儿童,这种痛,到现在还在纠缠着我。而在我们学校,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这种痛也发生在了他们身上。那个时候我们就想,如果社会上数以千计的像他这样的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那么对我们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损失。那一刻我们就觉得,肩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问:您全身心地投入进乡村教育,非常令人敬佩。但刚才您讲,您经过很多次的工作调动,而且您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家访工作,那您有没有过事业和个人生活冲突的情况?您是怎样协调的?
答:在付出爱的时候,我也收获爱。2015年秋季开学,到了9月2号,我们学校还缺一位老师,我在朋友圈发了一个邀请函,结果被我们师大的一个学妹看到了,她那时候正在杭州工作,她就辞掉那边的工作,跑到我们学校支教。在2017年,我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2018年,我们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不是留守儿童,所以我现在情愿每天骑摩托车骑一百多里跑回家。我要去陪陪他,带带他。我希望他可以生活在爱和陪伴的世界里,希望他远离孤单,希望他可以成长在美和快乐的环境中,希望他能感受美好。我希望他能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不在乎大小。我希望他能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奋斗不止。我希望自己能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觉得那样的生命对我来讲,会显得更加的有意义和价值,而教育恰恰就是一件有意义和价值的事。
问:盛校长,那您认为当下青年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答:据我的经历,包括身边的一些同事,我们看到的是什么,第一种是积极向上,他们有自己的一些梦想,还有一种就是阳光美丽,你不管受了多大的打击,困难,他每天都是笑嘻嘻的。很多人都在做什么事情,就是做他认为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我经常想我说作为一个青年人,我们应该有社会担当,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但是我相信努力是可以带来改变的。我今天的努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受益,也可以让自己不断的成长。而成长起来的我,又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所以,我希望在未来的路上,我可以不负所望,不负所托,不负青春,让青春成为照亮心灵的一束光,这些温暖和感动,都会化为我工作的信心和生活的动力,其实人生处处是舞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如果是路选对了,就不要怕远,就看我们怎么践行。
评论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乡村教育经历了从集体经济时代的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再到现在的“优质均衡发展”的变化过程。在整个乡村教育变迁的过程中,乡村教师也面临着深刻的身份变迁和观念变迁。
纵观近些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主要集中于乡村教师的规模、结构、编制、身份、待遇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以及教师流动、培训和荣誉制度等方面。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国办发〔2015〕43号)。该文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出全面部署,明确提出“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以支持“乡村教师”为核心来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然而我们面对的现实难题是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这不禁让我们反思,如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留住坚守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提高乡村教师的待遇固然不可少,但是仅仅做到这些依然不够。如何切实保障乡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和身份认同是防止乡村教师流失的重要环节,然而乡村教师在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中的困境不是主观的自我意志可以解决的,需要注意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小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应该把它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如何找到影响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的关键原因,是我们稳定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的可能路径。
其一,城乡教育呈现出二元结构的特征,表现出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乡村教育发展明显落后于城市,处于这样背景之下的乡村教师处在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交界处,成为两种文化的“边缘人”。乡村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认知上产生了消极、矛盾的认识和评价,在情感上难以产生对乡村教师这一群体的归属感,而认知和情感上的消极体验则会影响乡村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最终促使乡村教师形成低水平的职业认同感。
其二,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的一种重要手段,对于乡村的孩子来说,摆脱了“农民”这一身份,而有机会向上追逐更高更好的职业,即实现逃离农村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在这种“离农”思想的长期影响下,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学生更倾向于留在城市,而不愿回到奋斗了十年之久才得以走出的乡村,所以在通过“特岗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政策考入乡村的教师,往往只是将乡村教师作为暂时的职业,真正产生认同的可能性比较低。
其三,乡村教师首先是作为“教师”的职业存在的,而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认同与否与课堂教学的成效密切相关,乡村教师在专业训练和专业提升方面的能力有限,当教师难以从这份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就会将这份工作看作只是自己谋生的手段。
因此,教师的职业认同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多元参与,更需要社会的更多认同。盛魁元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盛魁元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积极投身、奉献于乡村教育事业,体现的就是这种认同感。他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归属是他获得认同感的基础,而这座大厦是否牢固,依然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同时还需要乡村教师自我在实践中不断的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青年的积极投身和热情参与”。盛魁元积极投身乡村教育的案例,说明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做出人生的重大选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广大青年应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如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出贡献是青年们面临的重要人生选择。盛魁元考出大山,又毅然回到大山,身体力行地投入乡村教育,我们看到的绝不只是一名深沉地眷恋乡土的热情青年,更是一位为乡村儿童毅然奉献青春,指引出有信心、有希望的光明之路的优秀乡村教师的形象,同时还是一位不断践行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实践者。
《向上青年》访谈人物(二)
孙春龙:报道真相的记者、尊重生命的探寻者
个人介绍:
孙春龙,男,1976年出生,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调查部主任、记者,获得中国十大法制人物、中国阳光记者等荣誉称号,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
访谈实录:
问:孙先生您好。
答:您好。
问:您是《瞭望东方周刊》调查部的主任及主笔,您的许多作品如《山西官煤勾结黑幕》《金三角毒枭禁毒》《中印边境真相》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您和我们聊一聊,当初为什么要做媒体人?
答:对我而言,青春的颜色是五颜六色的,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与众不同。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记者。我的理想也是受到我们家乡一个做记者的人启蒙,他作为记者做了许多事情。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进入城市后看到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希望通过我的报道,使弱势群体得到关注和帮助,使社会更加公平。于是我立下梦想,开始写文章。我从上中学开始发表文章,发表里许多文章,后来上大学依然不停地写文章,从大二开始我就用自己的稿费来养活我自己了。大学毕业后,我就抱着一大摞发表的作品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工作单位。在单位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工作努力出色,于是领导又给我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做领导秘书。在秘书岗位工作了一年多,有一天我突然感到很恐怖,因为我发现坚持了多年的记者梦想将要实现的时候,我把它忘掉了,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于是我就辞职了。之后,我总共做了12年的媒体,开始在一家小机构,两年后去了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成为一名真正的调查记者。2003至2004年是中国调查报道最好的时代,我们做了许多报道。
问:您是不忘初心的追梦人,坚持理想,终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记者。那么,在这些报道中给您印象最深刻的有哪些,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答: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汶川地震报道。汶川地震后,我在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去采访。那时候道路全部都中断了,新华社有个条件,我们可以坐直升飞机去那个地震的最核心区域。在直升飞机上,飞行员非常严肃地告诉我说:我只能拉你进去,之后我们要运送伤员,你出来的时候,我不能拉你了,你自己想办法。因为作为一名记者,就是要在最危险的时候冲到第一线去,我那时候就做好了思想准备,飞行员看我好可怜,把他身上的方便面、矿泉水和清凉油全都给我了。上飞机前,我也把家里银行卡的密码告诉给我老婆了,感觉好像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态。第一次碰到这么大灾难,在灾区采访的时候,有许多公益人士,许多志愿者都到灾区服务,有许多人捐款捐物,包括开车、救援,所有人都想着去废墟把被困的人挖出来。
问:作为调查记者,您奔赴新闻现场,披露事实真相,一定会遭到一些人的记恨,您是否遇到过危险?
作为调查记者,我职业巅峰的一次报道就是2008年的山西矿难。当时我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在山西发生一起矿难,死亡9个人,我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是9个人?因为对一起矿难的认定,10人以上就是重大事故,30人以上就是特大事故,事故的性质决定了处理官员的程度不同,是否存在瞒报?我通过前方的朋友了解的情况确实不止9个人,事情存在瞒报现象,于是我就开始调查整个事件。首先,我去了太原,没有直接去娄烦县,那里被封锁了,而且警察还已经把有的记者遣返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第一是要有一个职业理想,第二是要有突破能力。我做好了准备,把所有行李放在宾馆里,只拎了一个塑料袋,装着我的本子、采访本和照相机,坐长途车去县城,提前下车避免警察检查,为避免暴露身份到县城不住宾馆,联系遇难者亲人,住在他们的工地上。在调查采访中,我们整理出来有40多个人遇难者名单,很快我就写完了报道。回来的时候就有人和我说:兄弟,给你20万,这个事情别发表了吧!我没答应。这个稿子很快发表了,但是这个报道上网之后,很快就被删掉了。对于我来说,调查完成任务,报道已经刊发了,至于对这个事情是否有推动,是否真相大白,从工作角度不是我所能左右的事情。但是,我心里很内疚,想到那些遇难者和他们的家属,内心特别悲愤。我连夜写了一封举报信给陕西省代省长王军,让这件事影响力扩散出来,同时我知道可能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第二天,我就接到国家安监总局的电话,邀请我去山西现场调查此事。同行的还包括中纪委、安监总局的调查小组。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所有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在指责我,报道失实,我感到压力特别大,甚至后来几天越来越危险。后来中纪委的人找我,说你马上离开这里,从他坚定的语气中我感到危险已经来临,他们派车送我到太原,回到家里。在我家楼下,就停着没有牌照的警车,上面坐着陌生人监视我。我们的领导给我打电话说:你必须如实回答我,第一,这个报道有没有失实?我说:我保证这个报道没有失实;他说:第二,你有没有收钱?我说:我用作为一个调查记者的人格来保证,我没收钱。后来我的领导说:好的,我知道了。几天之后,我突然看到国家安监总局的网站上出来一条消息,说有记者举报山西的一起矿难,温家宝总理作出了批示。我突然感到这个事情有很大的转机,国家安监总局打来电话,邀请我到北京开新闻发布会,在发布会上非常明确肯定我的报道属实,奖励我一万元奖金。之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凤凰卫视中文台都报道了此事。
问:在这些报道中给您带来人生改变的报道,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改变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次采访,是2005年我去金三角这个毒品、毒枭、地方武装组织非常混乱的地方。在金三角,我采访过的很多大毒枭都是风云人物,比如佤帮总司令包有祥,美国通缉的全球最大毒枭罗星汉等。我作为新华社记者去采访,当时佤帮开始宣布禁种毒品、禁种罂粟,佤帮又分为南部和北部,我要去实地考察和采访。南部和北部之间有几百公里,中间有很多地方武装组织区域,还在打仗,非常危险。在这次采访活动中,一个偶然机会我碰到一位老人,他知道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就向我说起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打仗的事,还有国殇墓园的事情。我当时一无所知,老人非常气愤,之后是深深的绝望,这个事情给我深刻的印象。于是,我马上搜索了国殇墓园,了解了这段历史,两年后终于有机会到云南腾冲的国殇墓园,看到漫山遍野的墓碑。我就想,一场战争失去了那么多的生命,没有报道就失去了对这段历史的传承,所以就下定决心要报道这段历史。
抗战时期,我国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包括汽油、枪支、弹药,都是从缅甸仰光港,顺着铁路到拉修,又沿着滇缅公路到昆明,这是我国大后方的最核心的战略物资通道。1942年,日本攻陷了缅甸仰光港,我们所有战略物资都没有了,光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根本没法打这场仗,我们就派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一年多后,中国部队从印度发起反攻,和滇西共同远征军一起,取得了整个缅甸战场的胜利。整个滇缅战场大概有20万人伤亡,战后许多老兵就没有回来,留在了缅甸、泰国、台湾。能够活下来的人真是九死一生!
第一次接老兵回家是2008年,我去缅甸采访了一个留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老兵李锡全,湖南常德人,1938年出来打仗,他已经整整70年没有回过家,我说我回去后帮他找家,他面无表情、不抱任何希望。回国后我很快找到了他的家人,委托华侨反馈告诉他这个消息,以为他会很高兴,但是李锡全听后很伤心。对于一个老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没有钱没有身份证,他根本没有能力踏上回家之路。于是,我准备找2万元,帮他回家。我和我的有钱朋友说了,他们觉得钱没问题,但是由于对这段历史的无知,认为中国远征军是国民党军队,就不想帮忙了。接李锡全回家的难度非常大,不仅是路费的问题,还有他当时从缅甸回来,入境时没有证件,最后我帮他偷越国境回来的,做不了飞机,坐火车,从昆明到长沙坐了20多小时回到了家乡。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他父母的坟前祭拜。这场战争使数十万孩子再没有回家,而后来回家的孩子再也见不到他们的父母。
第二次我接老兵回家的时候,筹款就相对容易些了,一次我就接了9个老兵回来。那时候我感觉,接老兵回家,他们不仅缺乏路费,还缺少一份尊重和体面。于是就计划了这次9个老兵从中缅边境的畹町桥过来,这边中国现役军人给回来的国民党老兵敬礼,国民党老兵还礼,用一个中国军人之间的至高礼节,相互表示致敬,在那一刻他们内心里曾经的委屈可能会烟消云散。老兵回家第二阶段完成了从形式上给老兵们的一份体面和尊重。
问:在新闻事业的高峰期,2011年起你又彻底转到了公益领域,成为老兵回家公益活动的发起人。您是怎么考虑的?
答:后来,我们接的老兵越来越多,许多老兵生活很潦倒,我们找到他们,然后给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关怀。有一个老兵让我彻底改变了人生方向,这个老兵叫董兆朝,四川人,他留在了云南边境上70年没有回家,家里条件特别差,一穷二白,他非常渴望回家,我们就帮他找家人,但是找不到。我那时候本职工作是记者,没有更多的时间帮他去找,半年后有一个研究地名的人找到了那个地方,摩托车户外爱好者朋友挨家挨户去找,终于在一个家庭家谱上找到了老兵的名字。当我激动地要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老人时,才知道他已经去世好几个月了。我感到没有帮助一个老兵完成他一个非常大的心愿,是我没有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件事情,所以那时候我就做了另外一个人生选择,再次辞掉工作,去创办了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希望能聚合更多人的力量,帮助老兵回家。后来,我到处作演讲,终于筹到200万,做起这个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成立8年了,下个月我就卸任基金会理事长的职务了,我已经做了两任,根据章程只能做两届。
在缅甸,我们看到英国人、日本人、美国人的墓地,阵亡士兵的墓碑、名字、生卒年月等都非常清晰整洁。后来,我就想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在哪里?缅甸有一个老百姓告诉我们,他家在修厕所时,挖出了许多尸骨,这些尸骨一碰就碎,甚至挖出许多子弹。后来他说,在下雨天,他就听到打仗的声音。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他说这是因为中国军人的亡灵没有得到安息,在听这段话时,我感到非常内疚。我们还考察了一个农户家的猪圈下面,这里是当年新一军孙立人部队的墓地。于是基金会做出了一个决定,寻找这些阵亡老兵的遗骨。我们找到西北大学一个骨骼专家一起做考古发掘遗骨。另外,我们要给这些遗骸做DNA鉴定,鉴定是否是中国军人,更重要的是希望为他们留下生命的样本信息,将来去找到他们的亲人。但是,在热带雨林里面70年时间了,没有办法提取DNA,美国有这项技术,但费用根本无法承受。后来,经人介绍得知上海复旦大学有了这项技术,终于经过李辉教授团队的努力,我们成功提取了DNA样本信息。这样我们就成功把300多具遗骸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发布出去,寻找他们的亲人。
问:您觉得寻找老兵和遗骸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答:我希望用这种方式告诉更多的年轻人,那些当年为国家去打仗而牺牲的人,他们会受到国家和国民的尊重。只有这样,当国家再次国难当头的时候,才会有更多的青年人,愿意为这个国家挺身而出,这就是我们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关怀老兵,接老兵回家,就是对生命、对人性,尤其是对个体生命的充分尊重。
评论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新闻事业历史悠久,有着非常丰富的内容,经历了历史、社会巨大变迁所带来的变化。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民众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新闻媒体被当作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事业受到极左思潮的严重影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总结批判了“文革”时期新闻事业的错误,新闻事业从思想认识和新闻实践上又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新闻传播手段更加现代化,中国新闻事业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党的十三大举行,明确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提出了“重大事情让人民知道,重大问题经人民讨论”,充分尊重人民的知情权,明确规定了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提出了“舆论监督管理”的概念,充分肯定了其地位。1989年至1996年期间,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三次提出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舆论引导作用的讲话。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既给新闻事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又带来许多新的挑战。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从技术层面对新闻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也颠覆了新闻传播业原有的社会话语与舆论格局,成为始发点和聚焦点,也成为民众心声的汇聚之处。2008年6月20日,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到人民日报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利误论”,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领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新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等。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十八大至十九大的五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全面布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8月19日指出“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一定要把握好时、度、效”;2014年8月18日指出,“必须遵循新闻规律”;2016年2月19日指出,“高举旗帜,引领导向”,“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是统一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在2016年2月19日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对新闻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高水平和高要求。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良好、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队伍。对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要求是: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根本问题,成为专家型、全媒型人才;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真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格的作品。习总书记的讲话既有高度又具体,既指明方向又指明路径。
新闻工作者要求有职责、有素养、有社会责任。其一,职责意识决定了新闻工作者的情怀和媒体的品格,决定了新闻报道的格调和价值。认识国情是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记者深入社会基层,体察社情民意,恪守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工作的准则。保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体起码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媒体人的道德底线。新闻工作者通过手中的笔和镜头,公正、客观、真实、理性地反映社会,对社会进步产生推动作用。其二,新闻工作者要有基本素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挥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其三,新闻工作者要有社会责任。媒体在加强正面报道影响的同时,把社会一些领域的负面新闻报道出来,让百姓了解一些内幕,与政府新闻发言人全面介绍的发展情况并行不悖,彼此相互印证,共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孙春龙就是这样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不忘初心,追逐梦想,终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一名记者。他在工作中践行着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职责和社会责任。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他勇敢地奔赴新闻现场,调查采访,报道事实,披露真相,关心弱势群体。他奔走异国他乡,让历史回归原位,探寻和尊重生命的价值,帮助中国远征军老兵回家,热心发起公益事业。他在祖国建设需要的重要岗位上,展现了青春最酷的模样。
《向上青年》访谈人物(三)
王珮瑜:传承京剧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个人介绍:
王珮瑜,女,1978年出生,京剧老生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曾获2011年中国戏剧梅花奖,以及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标兵、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访谈实录:
问:王老师您好。
答:您好。
问:大家都知道,王珮瑜老师是京剧演员中的翘楚,几乎拿下了所有戏曲类大奖,人称“瑜老板”。我有个疑问,京剧演员为什么会被称为“老板”呢?
答:在过去京剧行业特别繁荣的那个年代,角叫老板。而且每一个京剧演员的终极梦想,就是成为老板。我觉得能做一个京剧演员当中的老板,是我很大的荣幸。
问:大家可能都看过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里面的京剧演员成角儿的过程非常艰辛。那么,您是否有着相似的从艺经历呢?
答:我是苏州人,从小热爱文艺,七岁学琵琶,八岁学声乐,九岁学评弹,十岁学讲故事,还参加了全国少年儿童故事大王的比赛并获奖。我从小读书很好,父母对我的教养也很开明,他们说让我多学一些本领,将来可以自主选择要走的人生道路。十二岁的时候,我在舅舅的启发下,开始接触京剧。京剧对我来说非常陌生,我身边的人,没有人学京剧,也几乎没有人看京剧。那学什么行当呢,最后选了老旦。但是1989年苏州市京剧团已经解散,我舅舅就把我介绍给一个已经解散了的剧团的当家老旦蒋文梅(音)。蒋老师让我学一个老旦代表性剧目《钓金龟》。这里面有一句词是,老天爷睁开了三分眼。尽管我在去蒋老师家之前学了一点,但听完我的唱,蒋老师却告诉我,唱京剧要把口腔打开,怎么个打开,还亲自给我示范,我当时才意识到学京剧是有门槛的,不是随随便便,学学就能学会的。
问:也就是说您开蒙学的是老旦,但是您现在是京剧界出类拔萃的女老生,后来是怎么转向老生的呢?
答:我跟蒋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的老旦,1990年参加全国京剧票友大赛并拿了大奖,得到现场很多评委的肯定,他们都是江苏省京剧院的专家,还邀请我到江苏省戏校学习京剧,但阴差阳错地没有去。后来江苏省电台邀请得奖的选手做一期节目,我就去唱了一段《钓金龟》,当时录音棚里走进来一个老先生,范石人先生,听我唱完说你不应该唱老旦,因为老旦这个行当在京剧当中基本属于配角,你应该学老生。我很喜欢老生,开始跟着范先生学余派。余派的创始人叫余叔岩,余叔岩先生是京剧老生行当里面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有一套唱片,叫做《十八张半》,是属于教科书级的唱片。当年我在接触《十八张半》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老唱片,也不知道这个唱片,距离我们已经将近一百年。放出来的录音,很难听。你知道一百年前的录音,乐器的配制很单一,锣鼓听起来,也跟现在的锣鼓不一样。唱的嗓音,跟今天的演员也不一样。范老师居然说这个是最好的,我就蒙了。当年碰到蒋老师说《钓金龟》的“老天爷”,给我塑造了一个京剧的高度,现在听到余叔岩《十八张半》居然还是在我的审美以外的东西,又蒙了。后来范老师跟我说了,你现在听不懂,是因为你从前没有接触过。过了几十年以后,我在传播京剧的时候,也跟很多人说,这个是最美好的东西。
问:京剧都是讲究科班出身,您什么时候正式坐科的呢?
答:我跟范老师学余派老生一年多,1991年上海市戏曲学校开始招生。那一年的招生时,上海戏校已经有十年没有招收过京剧专业的学生了。我就去报考上海市戏曲学校,唱了一段余叔岩的《珠帘寨》,表演了一段小品,还模仿宋丹丹、赵本山。老师说我模仿能力太强了,专业给了满分。文化考试也很顺利。老师们觉得我天赋很好,长得也很老生,额头高,宽脑袋,勒头好看。人中长,戴胡子好看,胡子我们叫髯口。结果过了三天,戏校通知说,建国以后,从来没有培养过女孩子唱老生,也没有培养过男孩子唱旦角,要破这个例很难。当时我这个十三四的孩子,竟然写了一封信,中心思想是立志把一生奉献给京剧事业,然后我让妈妈带着信去找上海市文化局局长。我妈就拿着我这封信在局长的办公室门口,站了三个小时,后来终于见到局长。局长看了信,深受感动。那个时候,考戏校很热门,因为当时戏曲学校是公费生,定向分配,吃饭、学习都不花钱。只有这个孩子,没有提到过任何这种功利的目的的字句,他就是要把自己贡献给这个行业。于是我被破格录取。到了戏校以后,我就成为建国以后,专业戏校培养的第一个女老生。后来我想如果没有当时局长拿到我这个信,相信这个孩子,或者说没有身边这么多的人,愿意帮助我来完成这个心愿,可能今天我还是一个票友,也许喜欢到一定的程度,就放弃了,可能做别的事情,不会唱京剧。
问:入科以后,您是不是也像《霸王别姬》里面那些学戏的孩子们一样经历艰难的坐科训练,压腿啊、练功啊,等等。
答:当然。而且当时我面临的困难更大一些,到了戏校之后,别的同学才八九岁,我已经十四岁了。我们天天翻跟头,压腿,下腰,以前的压腿有个把杆,把腿放在这个把杆上,要把脚尖勾起来,用自己的鼻尖去够自己的脚尖,很痛苦。我就拼命练,先是用头顶碰到脚尖,然后脑门碰到脚尖,眉心碰到脚尖,然后鼻尖碰到脚尖。虽然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是在台上踢一腿,把腿踢到脑门上,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功,你就不知道,作为一个戏曲演员,真的需要留这么多的汗。《霸王别姬》那个电影里,要流三船五车的汗,你就知道成角是怎么回事了。还有老师说下腰,我最怕下腰,一下腰就觉得自己完全失控了。老师说好,下去以后,数十个字,数完以后顶胯,往前慢慢起来。我下去以后就找不着哪是肩,哪是胯。老师说,你找不着就在那待着吧,继续找,找着为止。真的是小时候吃了很多皮肉的苦。现在想起来,很难忘。后来这些事我都能做到,就是比别人多花一些时间,别的同学做一两次就会了,我做个三五次,做十次,总有一天就找着这个范了,找着这个诀窍了。还有,那个时候我入校的时候,已经是四百度的近视了,唱戏近视眼不敢想象的。入校的时候,我妈给我买一副隐形眼镜。九十年代初,隐形眼镜是一个特别特别昂贵的东西。学校七年中专,两年大学,一共九年,从1992年到2001年科班九年当中,我每天就是练功,早晨起来跑八百米,跑完以后练早功,练毯子功,然后吃早饭,吃完早饭上文化课,然后中午午休,吃中午饭,下午就上戏课,一直上到五点钟,到食堂吃饭,吃完饭以后晚自习继续练戏,下私功,晚上九点熄灯。熄灯之前看会儿书。什么电影电视剧都没有接触过,最多有时候给自己家乡的小伙伴写写信。我总说一个年轻人要养成特别独立、特别坚韧的性格,要么就是进科班,要么就是去部队,或者就在比较严格的大学里面,有过这样的历练才行。
问:听了您刚才的介绍,您觉得今天的成功除了自身条件和后天努力以外,还有什么重要的因素?
答:对我来讲,九年的科班生涯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比如说我的启蒙老师范石人,我的进戏校以后的恩师王思及,北京著名的京剧学者刘增富先生、马派著名弟子朱秉谦、张学津,谭门名家谭元寿先生。还有北京的李甫春老师,上海的关松安老师、童强老师,中国戏曲学院的曲永春老师,等等。他们在我的成长的历程当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对我的教导,有一些是启发式的,有一些是口述型的,有一些是示范型的。好在我模仿能力特别好,所以模仿这些老师不是问题。有一些老师,是用方法的,比如说告诉你一个原理,你就知道这个唱的镜头是这样的。有一些老师,不说唱,也不说表演,也不启发你,他们干吗,就讲述。当年我见过的那位先生,他是这么来的,后来我又遇到一位角,是这么来的,告诉你所有这些东西,信息量很大,回去以后,在现场小抄,笔记本记好,回去以后自己再消化。甚至有一些像刘增富先生这样的老学者,他们见过很多很多好角,他当时说的那些东西,你未必那个时候就能消化。可能过了十几年以后,突然想到,刘先生当年说过这个,现在理解了,等等。后来我当了老师,就很有当老师的心得,如果这个孩子领悟能力差一点,我就用示范的。如果这个孩子学东西没问题,可是对于理论的把握差一点,我就启发他。在我戏校三年级的时候,来了一位重量级的艺术家,我们的校长王梦云老师。王校长知道小孩从小学戏,最重要的是学,然后实践,学了要演,演出的重点是什么,见观众。所以我有很多的机会,学、唱,总结、再回炉,反复打磨。久而久之,上海的观众都对我非常熟悉了。所以,也有一句话王佩瑜就是上海戏校92级的科里红。科里红,就是科班里走红。
问:是的,王老师很早成名,但是科里红是否意味着后来的从艺道路一帆风顺,能成角儿呢?
答:科里红不代表你能成角。大家知道在很多科班里,过去有很多童星,从小几岁就红了。但是未必长大以后,能成大角,可能中途倒仓了,或者是受伤了,或者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将来可能不能够在舞台上持续发展。所以一个从小科里红,还能够品行比较端正,学戏一直不走弯路,还能够德艺双馨。到最后能够成为被大家喜欢的,或者了解的,熟悉的成年的京剧演员,很不容易。除了皮肉苦,还要经得住打击,经得住折磨,还得受得住寂寞。在我们从小学戏的时候,市场并没有这么好,我们出了科以后,到剧团,一个月也就是大概两三千块钱的收入。那对我们来讲,我学的戏我有机会唱,我有机会见观众,这才是可贵的。往往很多人从学校出科毕业以后,到了剧团,就跟重新投了胎一样,剧团有剧团的安排,剧团有剧团的这个保留剧目,不是每一个戏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剧团以后都有饭吃。我们毕业的时候,老校长王梦云就跟我说,你到了上海京剧院,要么当领衔主演,要么就没饭吃。我当时还不理解,后来进了剧团发现上海京剧院的保留剧目,比如说《智取威虎山》《曹操与杨修》等都是新编曲目。而我只能唱我学的那些传统骨子老戏,这对我来讲,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但是到了上海京剧院以后的2002年春节,剧团就为我办了个人专场,连演了三天大戏,把全国当时最牛的中年演员老一辈艺术家请到上海,陪我唱了三天戏,没想到这么培养我。过了一年半,上海京剧院中层干部竞聘,我就成为全中国当时年纪最轻的团长,还兼着党支部书记,简直是又红又专。
问:是啊,我们知道,在这么春风得意的时候,您却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了剧团,后来又重新返回剧团,这些经历又给了您哪些感悟呢?
答: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可能有一点科里红的综合症。我总觉得我的天地不应该只限于此,我要离开剧团,自己当老板。当时年轻,不懂天高地厚,辞去了副团长的头衔,带着自己的工作室,去到天津、武汉、山东,以及很多京剧重镇去唱戏。上台唱戏,下台还要看合同,叠服装,安排住宿,所有的事情,事无巨细,现在回想起来,就觉得自己真的是很单纯很可爱。很多人说,瑜老板,你会不会很后悔,当年曾经走过这段弯路。我说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依然会走那样的一段路。因为你走过那段路回来才知道,京剧演员单打独斗绝对是不行的,你必须依附于集体,依附于团队。所以大概两年半后,我重新回到京剧院。当时我已经快三十岁了。三十岁那年,我的恩师王思及去世,去世之前,他告诉我唱戏,不能光靠聪明,要围人。你要围好你的琴师,鼓师,给你配戏的四梁八柱,你要围好你身边,给你打鼓的,拉琴的,等等,帮你做事的这些人。只有把他们都围好了,你才能唱好戏。从此,我就逐渐开始先修复人际关系。比如说遇到任何矛盾,先反省自己。当你有这样一种自觉以后,你会发现,你的人生会很平坦。王思及老师还跟我说,一个京剧演员永远不能没有师父,但是老师病了或者离开你了,以后怎么办。你要在自己心里住一个老师,要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听了这些话,我觉得,真的,就一辈子受用。我开始认清自己,认识了江湖,认识了这个社会,认识了自己的这个行业,我发现自己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所以我想把自己融在更大的这个集体当中。从此我就开始走上了传播的道路。
问:的确,近几年,我们在《人民日报》官方客户端、《奇葩大会》《朗读者》等众多媒体和平台都能看到王珮瑜老师活跃的身影,到底又是什么机缘促使您明确地走向京剧传播这条路呢?
答:我十八岁那年,还在戏校的时候,有一次演出,大幕拉开,我发现台下坐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台下看戏的比台上唱戏的人少。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我当时就想,我应该拿出更多的精力,除了学习演戏以外,也应该走到年轻人当中,去传播京剧。我经常讲,我们京剧艺术,已经来到了一个传承和传播同样重要的时代。我们应该让更多还没有听过京剧的人,知道京剧。京剧足够好,足够有魅力,足够有趣。曾经在很小的时候,别人问我是干吗的,我不好意思说唱京剧的,因为一说唱戏的,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听戏。现在,我不管到哪里,都会先跟别人说,大家好,我是京剧演员,王珮瑜。这是一个让人骄傲的头衔,骄傲的称呼。所以,大家看到,这三五年我经常会上一些综艺节目,在上综艺节目之前,还有过一段漫长的传播京剧的道路。比如说我在微信群、QQ群,只有几十个人,甚至只有几个人的小群,我都去讲京剧。我想,只要把京剧这两个字,强化在所有人的心里,有一天会生根发芽。我知道这件事必须要做,做了有意义,不做一定没人知道。当你看到这些人,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的人,因为王佩瑜的分享,而开始对京剧有兴趣,我觉得这件事情比任何收入和名誉,都来得有价值。所以这也是支持我一路走到现在,很重要的动力。大家知道我去了《奇葩大会》《朗读者》《吐槽大会》等,讲述自己的经历,讲述京剧。我还有一句话,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我要做的事情就是让那些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有机会亲近京剧,感知京剧的美好,我要做的就是这些事。
评论与启示:
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剧艺术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其行当齐全、表演成熟、气势恢宏,位居中国戏曲三鼎甲之首,2010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以及速食化娱乐等多方面影响,京剧艺术面临着创演活力不足、人才培养断档、剧目品质不高、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京剧、昆曲等为代表的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是继1951年发布《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以来,就戏曲工作再次作出的总体部署和政策规定。自此,有关部门持续开展戏曲曲种普查、人才培养研修班、市场化改革、戏曲艺术宣传和普及等抢救性、创造性和探索性工作,把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纳入国家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重构文化生态,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戏曲传承和振兴任重而道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整体认识戏曲传承面临的困境,我们发现,无论是文化名家的推出,还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以至普通戏曲爱好者的培育,人才已成为戏曲传承的关键。以下四点需引起重视。
其一,人才的成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专门人才尤其是文化名家不仅要有过硬的技艺和本领,还需要良好的道德品质,方可形塑自己,塑造他人。面对当前戏曲演员素质下降的趋势,传统科班制培养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其二,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资源投入。专门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王珮瑜的开蒙坐科、登台成角、团队建设等经历表明,戏曲演员除了需要良好的个人品质,还需要国家在教师队伍建设、演出条件改善、职业规划保障等多方面的资源投入。
其二,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协同。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融合了表演、音乐、服饰、语言等多种技艺和艺术形式,戏曲专业人才相应包括了服装设计、化妆、美工、灯光、乐队等,缺一不可。戏曲团队的打造是培养戏曲名家的重要基础。
其三,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多管齐下。从文化生态的源头出发,戏曲人才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当前大力推动的学校戏曲通识教育、戏曲进校园和大中小学生走进剧场,以及聘请戏曲专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等做法,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积累了戏曲后备力量。影视、手机和互联网等媒介平台的戏曲宣传普及工作,也逐步使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戏曲的魅力,提升了全社会对于戏曲传承的关注度。
戏曲的传承需要具有责任和担当的青年一代,需要具有扎实基本功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专业人才,需要全社会传承和保护意识的提高。王珮瑜积极投身戏曲传承和传播的案例表明,她不仅是一个热爱京剧艺术的青年,一个德艺双馨的著名京剧演员,更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和实践者,她的敬业专注,干一行爱一行的价值观是成就个人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戏曲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九大要求,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作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文化与艺术瑰宝,中国戏曲不仅要见人见物见生活,而且要在新时代具有新的转化和创新发展。因此,要围绕戏曲人才培养的核心主题,营造与保障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培养更多王珮瑜式的戏曲青年,将中国戏曲与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紧密相连,用中华魂引领戏曲艺术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戏曲振兴和优秀民族文化传承。
《向上青年》访谈人物(四)
宋玺:从军报效祖国,最美90后退役女兵
个人介绍:
宋玺,女,1994年出生,中共党员。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海军陆战队侦察兵,赴亚丁湾、索马里执行护航任务。获颁“最美退役军人”证书,并被授予“最美退役军人”称号,当选“2018北京榜样”。
访谈实录:
问:宋玺,您好。
答:老师好。
问:说起关于您的故事,相信在座各位,都有所耳闻,您不仅是北京大学的一位高材生,还曾经是中国海军陆战队的一名侦察兵。您有这么丰富的经历,您觉得哪一段故事是您这个青春整个段落里最华彩的一个乐章呢?
答:其实,我也不能说哪一段是最漂亮的,是华彩乐章。我只能说,可能当下和未知的未来,对我来说是更精彩的东西。
问:现在您的身份已经发生了转变,从军人又回到学校当一名研究生了。那现在你退伍回到学校,还习惯吗?
答:一开始,包括现在,包括以后,肯定还会有很多不习惯的事情,但我可能会在接下来的讲述中,来详述这个问题。
问:嗯,好的。那我们也是想听一下,就是您在参军入伍以后,又回到校园,心态有没有一些变化,我们也是特别想知道的。
答:心态还是变了很多的,以前是个小孩子,现在可能是一个大小孩。
问:对。您,包括在场的各位,现在都处于风华正茂的一个青春岁月。我想让您对青春,以您的角度做一个定义,您认为青春是什么呢?
答:青春对我来说可能是把握当下吧。
问:把握当下,好!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定义青春,您认为青春是什么颜色的?
答:应该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着生机勃勃,也象征着有无限的动力,有无限的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去闯,只有把握当下,才知道未来是什么颜色的。
问:好,特棒,谢谢!下面,我们把舞台就留给您,请您讲述您的青春故事,请开始。
答:谢谢!这次的故事可能更多的是,讲述一些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真实的小故事。我一直喜欢去尝试各种新鲜的东西。
在很多未知面前,大家都是个孩子。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在我身上发生过一件现在想起来都非常惊心动魄的事情。那时,我爸爸刚刚从部队转业到县里的武装部,武装部对面有一个工地,工地是盖高楼的。那个时候小孩子嘛,就会同大家一起去那边玩。那个地方有一个水泥池子,里面有三米深的污水,池子上面有两块水泥板。我们一群小朋友在那玩的时候,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说大家谁可以在这两块水泥板上搭一个桥,方便我们走过去,那谁就是最厉害的小孩,我们就认谁当老大。因为我小时候就挺爱干这些事的,挺有想让自己是一个女侠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就去搭桥。非常不幸的是,我被绊倒了,掉进了那个池子里面。当时,那个水应该有三米多深,我在里面一直扑腾,也没扑腾上来。我当时就是感觉好像在里面扑腾了整个世界,但是我确实不想死,确实很害怕,一直扑腾。最后呢,等来了一双手,一个阿姨把我救上来了。我回家就哭,结果我妈妈并没有安慰我,而是说我哪里做错了,不应该去做。虽然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阴影,但是我活下来了。我活下来了,就证明我战胜了它。虽然我非常感谢我的救命恩人,但是我觉得我能从死里逃生,这可能是我的运气,那我为什么不把这个运气延续下来,在我今后的人生中,不给自己设限,去挑战更多极限呢!我觉得这可能就是我那次没有沉下去,带给我这一生最大的好处吧!
参加合唱团是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我必须在这个团里面唱歌,为大家服务。北大有好多社团,每一个社团我都觉得非常有意思。山鹰社我报过名,车协报过名,爱心社报过名,还有电影协会也报过名。我觉得自己感觉对什么有兴趣,都要去试一试。我为什么不能去尝试这些东西呢?其实,当时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完全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可能做的过程中享受了一些快乐,赢得了一些掌声,但是我还是找不到,高中阶段一直教给我的那些的东西,让我知道我怎么样考上北大。但是,它确实一直都没有教会我该怎么样成为一个人,所以那个时候我还是非常迷茫的,非常渴望去寻找自己青春的意义和价值,这种状况一直到大三。大一的时候,基本上是看见什么新鲜,我都想去做,做了可能就会浪费很多时间,但是我都做了,挺快乐的。大二的时候,我会思考,我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我都做了些什么,就发现自己好像没做什么。大三的时候,在课堂上寻找人生的意义,就听了很多,很幸运的是我学心理学,我还能自己想象,自己想想自己都学了什么,所以更能清楚自己做了些什么,没做些什么,所以大三的时候对我来说可能是一个节点吧。大三的时候,因为课堂上的这些知识给了我很大的力量,我就决定去从这种迷茫期,去找到一个新的机会,去重新体验一种我一直想体验的人生。
那就是离开象牙塔,去更广阔的世界里,到了我一直想去的军营。有一次,我正在擦枪的时候,突然有一个电话打过来让我去接,说:“宋喜,你愿不愿意去护航?”其实,我前一年过的都是特别平淡的日子,建筑工人我当过,清洁打扫的活我也做过,我还炒过菜,做过大锅饭,刷过厕所,什么都做过。当然,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我也很喜欢训练。我一开始是满怀着豪情去部队的,我想做一个陆战队员,我要做些什么去证明我自己。突然来这么一个电话说,宋喜,你想不想去护航?可能是出于军人的那种对任务,还有对这种光荣使命的向往。虽然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我连思考都没思考,我就回答,当然想!那边电话就笑了两声,挂掉了,挂掉了我就回来,我心里忐忑。我说这是谁打的电话呀?我当时满手枪油,,我在想问题的时候,摸了自己的额头一下,也顾不上枪油有没有毒了,当时很忐忑,忐忑了将近三个月,10月份接到这个电话,12月底才出任务的。之后又没有人跟我联系,也没有人告诉我关于护航的任何一件事情,没有再次下达任何一个指令。那两个多月过得很煎熬,最后就突然通知我可以去了。
我是抱着能当一名护航尖兵的那种准备去的,但到了那之后发现,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子的,就是领导希望我能去护航,其实更多看重的是我唱歌的特长,希望我能够做更多的文艺工作。我当时心里就挺难受的。那个时候,每天下午,特战队员在训练,他们在前甲板跑圈,我为了证明自己,我就在后甲板跑圈,我说他们能跑,我也能跑。这期间我每天都能看到一个老班长,他会提着一个油漆桶去整个甲板上,找那些可能被海水腐蚀掉漆的地方。他就每天提着桶,拿着砂纸看见有这些地方,就会细细地打磨一下,再认真地刷上油漆。我一开始不理解,我就找到一个机会问他,我说班长,这么简单的事儿,你作为一个三四期的老班长,为什么天天都要做这么简单的事儿?像这种东西,你隔几天检查一次,应该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吧。老班长就跟我说,军舰是流动的国土,爱护军舰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其实,这句话是我们的一句歌词,几乎每次吃饭前都要唱,但我却从来没有把它当回事儿,我觉得当兵是我的一个梦想,实现了梦想,我就应该做想做的事情,去证明自己,做一些大的事情,却忽视了其实每一名军人,在任何一件小事情上,都要以这种时刻准备着的精神,去把每一件小事做好,你才能把大的事情做好。当我想通了这些,我就开始认真对待我的唱歌事业了,认真对待这个文艺工作了。
后来,到4月份的时候就遇到海盗了。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虽然我靠自己不断跑圈的努力感动了领导,让我和特战队员一起训练,但是因为我所在的舰不在那个周围,所以我们没有派小艇去。虽然我们这条舰上所有人都是平静的,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替在前线的战友们揪着心。因为你完全不知道,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不知道海盗多少人,也不知道这个通道,往旁边拐,会不会遇到海盗?完全不知道在这种环境下,会不会有一颗子弹,射向你的战友。所幸的是,就是在几个小时后的凌晨,传来了他们圆满完成任务的消息,成功解救了19名人质。当时,从前方传回的视频里,看到被解救的人质披着五星红旗,说谢谢中国海军的时候,当时作为一名护航编队的成员,作为一名中国海军,更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觉得真是无比骄傲和自豪。那一瞬间,我想的并不是我们所做的这些东西有多大的意义,我只是感受到中国海军的力量,感受到朝夕相处的每一位战友,他们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提前准备好的一种英雄的剧本去时刻准备着,把自己最青春、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这个国家,所以我当时就是蛮感动的吧,这种感动可能一直持续到现在。
虽然这个故事我讲了无数遍了,但是每次讲的时候,我还是挺激动的。退伍之后,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看到我有一位班长,张班长,也是女兵。她爬窗台,四层楼高的窗台,只需要19秒。她有一次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图,里面就是名字,各种信息全部隐掉,然后就是说我宣誓出这次任务。这个事情只能她自己知道,她只能给自己写一封信,说什么亲爱的亲人,如果我不能回来了,怎么怎么样。当然,她那次任务完好无缺的回来了,所以她才有机会在两三年后,收拾行李的时候,又要出另一个任务,发了个朋友圈被我看见了,当时我就非常感动。我觉得可能在部队的这些战友们,他们勇敢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的奉献自己,这种精神真的蛮给我力量的,我每次都倍受鼓舞。所以,我可能觉得自己远离了那种危险,现在我是一名学生,我不是在部队了,我远离了那些艰辛的生活,远离了那些时刻召唤我去上战场的那种生活,我觉得如果我不把现在的这些问题处理得好的话,我觉得可能愧对曾经是一名军人吧!
虽然过去的经历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但是再度遇到一些很多选择、面对新的未知的时候,我还是有很多迷茫的时候。对于每个人来说,你只要活着,你就会面对未来,那么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你不知道的,面对未知的世界,任何人都是迷茫的,是犹豫的,所以我还在一直经历着这样一个轮回。虽然现在退伍两年了,我每次想起来战友们,心里就很高兴,很怀念他们,所有的情谊都是通过行为去体现的。现在回头看,其实所谓的迷茫原因,就源自于自己。现在回头看我之前走过的这20多年,其实就是一个从迷茫到走出迷茫,再到拥抱迷茫的一个过程。我现在感觉到,其实迷茫并不是一个负性的东西,就是如果你感到迷茫了,其实正恰恰意味着,你马上就要产生一场新的变化。因为你只有在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你才会觉得迷茫,只要你去选了,只要你去做了,在新的路上,迷茫也就离你远了。其实,青春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试错迭代中,不断进行绚丽的突围,我觉得这才是青春的意义吧。其实,青春的意义就是专注当下,不忘梦想,然后努力的去选择、去挑战,永远不给自己设限。
问:谢谢宋玺!您也成了我们《向上青年》的一个榜样了,对吧?那我们想这一路走来,您有没有自己的榜样呢?您的榜样是谁?为什么选他当榜样?
答:其实我一般不会选择一个人,具体的人来给自己做榜样,我会觉得身边的所有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些很特别的气质,比如说有的人做事情特别认真,有的人做事情特别细致,我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我需要学习的优点。那么,这些优点,所有我认同的东西,集合起来的一个价值观,可能是我所向往的。所以,我不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作为我的榜样,因为人终究是复杂的。而且,我觉得榜样真的不是一个距离很远的人。因为榜样之所以是榜样,意味着他能引领你去更好的地方。
问:是的。现在我们这个节目叫《向上青年》,您觉得当下的青年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呢?
答:对我来说,其实勇敢地去选择一些你自己想选的东西,并且选了就不后悔的为之付出,我觉得可能这是我比较认同的一种观念。
评论和启示:
作为一名北大学子,作为一名军人,被誉为“文能当北大学霸,艺能拿合唱冠军,武能维和打海盗”的宋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和践行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品格和时代担当,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一个典型范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这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针。
如何成为新时代中国青年?透过宋玺的求学、从军的经历可以发现,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是坚持胸怀理想。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对于宋玺而言,她的个人理想,不论是当“女侠”、“护航女尖兵”,还是当“宇航员”,实际上都孕育和体现了其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和服务于公共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因而,这种理想既是远大的,也是坚定的;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不忘初心,又要砥砺前行。归根到底,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投身到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
二是坚持行胜于言。无论是宋玺在甲板上的跑圈训练,还是老班长在甲板上日复一日刷漆的故事,都表明,只有将满腔的热情和志向付诸于一点一滴、坚持不懈的日常行为实践之中,才能真正成就每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只有每一个小事情做好了,才能为做好大事情奠定坚实的基础。看似平淡普通的小事,实际上蕴含着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奥秘。透过老班长的刷漆工作,宋玺对自己在编队里所从事的文艺工作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表明青年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个人的成长发展至为关键和重要。
三是敢于挑战自我。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不论是年少时搭桥掉进水池子的经历,还是梦想当一名海军护航队女尖兵,甚至是希望有一天能够上太空做宇航员,宋玺对自己的人生发展并不设限,而是保持开放,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进而实现自己人生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和升华。这不仅需要勇气,而且更需要智慧。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面对迷茫和未知,青年当不断抉择、善于改变,向前一步,勇敢突围,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成长。
四是秉持爱国情怀。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对于宋玺而言,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既体现在自己的从军行为之中,又体现在她对党和国家的忠诚,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在亚丁湾,当19名人质获得解救,宋玺作为护航编队的一员,作为一名中国军人、中国战士,情不自禁的油然而生一种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感。这体现和反映了她崇高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改革开放的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如何做好新时代青年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要真情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做青年工作的热心人;要悉心教育青年、引导青年,做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透过宋玺的成长历程可以看出,面对人生的一些迷茫和困惑、一些困难和挑战,“老班长”、“老战友”、“领导”、“老师”等身边的人,都成为了她生命中重要的知心人、热心人和引路人。
《向上青年》访谈人物(五)
周源:中国问答分享社区的领军者,青年创业的榜样
个人介绍:
周源,男,1980年12月出生,贵州贵阳人,知乎创始人、CEO
访谈实录:
问:知乎是个非常精彩的APP,您的青春也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在您奋斗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青春的榜样呢?
答:在每段不同的人生经历里,或许大家都可以用不同的人来作为自己的榜样。首先,榜样的力量都是巨大的,我们未必要从某个人身上学到一百个优点,但是你可能能从一千个人身上,学到一万个优点。我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我最早看的一些书都是关于比尔.盖茨、乔布斯的,当时他们做了非常酷的科技产品,就非常的激励我;当时在我身边有非常多善于编程的同学,他们那种探索精神也能够激励我;后来做了知乎以后,我发现从很多知乎用户身上,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专业、认真、友善的态度。我记得大概在2011年或2012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位用户当时身患比较严重的疾病,但是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他的精神也非常打动我,从他身上可以学到不断坚持、不断突破自己极限的精神。所以我想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榜样。
问:您本身就是一个青年创业的榜样,那是什么最初促使您想要创业?
答:我是1999年上的大学,已经整整过了20年了。今天有非常多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在当时还存在非常多的争议。比如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学生创业。
1999年的时候,网易火了,它是电子科大毕业的丁磊做的,我们学校离他的学校不远。我们当时就有一种感觉,媒体当时也都在讨论,大学生创业到底靠不靠谱,他们描绘的场面就是遍地横尸。但是,我们当时心里想,这个隔壁的老丁能火,为什么我们不能火?所以当时我们在寝室夜话的时候,谈论最多的都是我们怎么能够去干一番事业?我们怎么能够创业?在那样一个状态下,我们的内心是充满豪情壮志的。那个时候校园里流行一本杂志,叫《程序员》,它主要讲程序员这个群体的故事,讲了很多他们怎么通过技术的方式,技术的创新去改变世界,现在回想,这些故事中有不少都为后来的梦想埋下了种子,都种在了我的心里。
当时那本杂志中有一篇文章介绍一位程序员通过写一个把CD音轨转成MP3的共享软件就挣了一辆宝马。在那个时候,那种功成名就,既能挣钱、还能出名的刺激,对年轻人的触动是非常强烈的,非常容易引爆一个人的热情和好奇心。但是,你会发现,只要你的热情和好奇心被引爆了以后,功利的目的似乎又变得不是很重要了。所以当时我跟我的室友和小伙伴们,就心潮彭拜,非常想一门心思投入到变成一个程序员这个进程中去。
我们当时对学习的执着,或者说是贪婪,现在想一想还是会有一点小感动。我记得有一部电影,里面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叫“不疯魔,不成活”,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但是这句话呢,只说对了一半,另外一半是“疯魔,都是有代价的”,比如挂科。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绝对不是在鼓励大家为了自己的兴趣不顾学业,只是觉得现在回头去看,当时我们做的很多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多多少少已经超过了个人的好恶,或者说个人的兴趣,当时的那种执着,或者说是疯魔,它似乎是被那个时代一种更宏大的力量所驱使的,它来自于那个时代的生存,它不可名状,但是你又难以拒绝,而在那个时候那种激情和力量,能够跟我身上的细胞联系在一起的导线,恰恰就是当时的青春年华和年轻气盛。
随后,作为一名狂热的计算机爱好者,我读完研以后也如愿去上海的一家行业软件开发公司工作。刚去的时候,我想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功成名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行业软件开发一般周期较长,一般以销售为主导,程序员在这个过程中很没有成就感,感觉像陷到了一个bug里,很快就会进入到一个比较郁闷的状态。
这时候有个小转折,我等人时在报亭看到《IT经理世界》杂志的一篇封面文章《技术商业2005》,文章介绍技术是如何驱动商业变革的。当时这篇文章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第一次让我意识到技术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于是我就给这家杂志写了热情洋溢的介绍信,并主动上门应聘,结果竟幸运地成为了一名杂志实习记者。大概做了几年记者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些信号,就是随着不断地跟踪技术和行业的变迁,我看到了技术的裂缝,它最后会带来一个海拔的差异。任何技术的演进,或是行业的变迁,都会产生非常多未知的变化,这是让人非常兴奋的。但同时也发现,我虽然离这个浪潮很近,似乎都可以听到这个涛声,但我其实并不是让浪潮翻滚的人,并不是让事情发生的人。所以我当时就做了一个决定,要做这个让事情发生的人,所以很快我就决定从杂志社裸辞,那个时候是真的很裸,因为我当时身上所有的积蓄就16000块钱,我当时觉得这个钱还不少。而且当时就只有我一个人,要做的事情到底能不能做成,确实心里也没底,但我当时的状态就是自信,觉得什么事情都能干好,坦率说,到今天,我也没觉得这事是脑子一热。其实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那个时候做的很多选择都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都是一个让你知道自己定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过程。我们当时选择创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自我解放,突破自我枷锁的选择。
问:创业不一定成功,能结合您的两次创业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您的心路历程以及这当中的经验教训和收获吗?
答:关于第一次创业,我想告诉大家,确实自信归自信,浑身有力量归有力量,但是结局归结局。我的第一次创业的产品也确实有一些生不逢时,这个产品现在看来是一个大数据产品,但是在那个时候客户没有这个需求,所以它很难形成商业上的成功转化。差不多两年过后,公司就要关门了。不过当时,我们团队还是非常的团结。我觉得第一次创业中最重要的收获就是一个团队的成长和信任。如果大家以后有机会,能够跟一个团队在一起朝夕相处,去面对各种挑战,你们最后获得的就是彼此。
但是这次失败也让我变得非常的沮丧,失败带来的打击就是我会怀疑自己,怀疑自己能力不够,觉得自己运气太差了,更多的是觉得自己对不起那些曾经对我们有很高期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包括我们的团队。这可能就是创业本身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它未必会摧毁你正在做的事情,但它会摧毁做这个事情的人。但是当时我的本能告诉我,不管是什么原因,正值青春的我,是不能被摧毁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很有意思,那个问题是人生的路很长,太长了,怎么办?有一个非常简短但很有智慧的回答就是:多走几步。我当时就真的是多走几步。
当时觉得,有可能是因为步子确实迈得太大了。但是我一直相信一个事情,就是一个人如果一直保持一个昂扬的状态,内心是一直会有一团火的,只要这团火没有熄灭,不管大事小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都是一定会过去,都是一定会克服的。我创业失败后是一个无业青年,所以当时我就一直在看一部动漫,叫《火影忍者》。它讲的就是一个从小属于吊车尾的忍者,大家都看不上他,但他就想成为一名火影。他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他的小分队一路打怪升级,克服了很多困难,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个故事当时很打动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激励着我。随后,在对第一次创业又做了很多的复盘之后,我觉得人是不可以去走捷径的,也是要不断的去追求真实的用户需求的,所以后来我又创业了,也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知乎。
知乎一路走到现在,那个曾经被很多人看空的知乎,在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如履薄冰的。在娱乐盛行的时代,干嘛需要这样的一个产品呢?但是我们一路走来,不仅活了下来,也证明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我想跟大家说,同样是青春的知乎,怎么能够融入到大家的青春之中去呢?一提到知乎,我们就知道它的核心是问答。我曾经说过,让每个人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这件事情是指引整个知乎团队不断前进的北极星,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不能既拥有青春,同时还拥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于青年来说,问答应该是一件有着强烈需求的事情,而一个可信赖的解答,对于每个青年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想一想五四精神,它其实就是无数青年不断地围绕着一个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国如何能够摆脱贫弱,能够实现富强?当时的青年,用他们自己的选择,去践行了他们的信仰。而在今天,对于我们所有的青年,应该有更多更具体、更多元化的问题,而我们应该有更多、更具体的、更科学和理性的提问、回答、沟通、交流方式去讨论它,这绝对不仅仅只关乎于青年的成长,因为如果我们去纵观历史上,所有大国的崛起,它无不是伴随着教育的普及的,而教育大众化的背后,一定是知识信仰的社会化和大众化。寻找并用知识去促进思想,用思想发出声音,再让声音,能够被更多的人听到,这其实就是一代代五四青年的共同气质,这也是知乎所理解、所尊重、所服务的青春的使命。
我非常喜欢有美剧《美国众神》里面的一句话:“你信仰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当年的青年们用自己的选择,践行了他们关于信仰的提问,而在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我的青春的面貌,我的选择。而大家又将会用怎样的一种精神去奏响你们自己的青春之歌呢,我相信这个问题,知乎没有办法替你们回答,但我希望大家记住,知乎愿意去见证,我记得明朝有一位名臣于谦,他曾经说过一句话:“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和所有的知乎人,一起衷心的祝愿各位,自强不息,不负青春。
问:那您觉得当代青年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和精神呢?
答:我觉得首先一定要保持一颗旺盛的好奇心。这个世界非常的丰富多元,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开拓、发现和尝试,人生的路会遇到的事情,你有可能经历的东西是非常多的,所以要保持一颗真实的好奇心,不断地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知道可能现在有很多的评论,会说这一代人非常的焦虑,就怎么怎么样。其实我觉得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优点。因为其实历史已经证明了,一代总比一代强,所以不要去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你只要保持一颗非常真实的好奇心,然后就是一个不断去发现自己,不断变得更好的过程。第二就是一定要保持开放,我觉得一个人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当他变得狭隘的时候。他有可能在某方面变得很强,有可能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一旦变得狭隘了,他一定会变得非常的封闭,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他认为他自己可能已经很好了,他可能会断章取义,可能认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所以当你变得狭隘的时候,你是不开放的。保持开放,就是要把自己永远都放到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你可以想象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当你第一天去接触它的时候,你永远都是非常的热情,非常虚心的,你会承认自己很多方面做得不好,会去接受别人给你的建议,哪怕是负面的建议。它可能会挑战你,但是没有关系,如果你愿意去接纳它,有一个保持开放的状态,你就一定不会狭隘,你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同,所以拥有一颗好奇心和保持开放,我相信就可以不断的向上。
问:对于成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您是怎么看的?
答:我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答,我相信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不会特别相同。可以分享一下我的两段创业经历,我对这个事情的一个理解。
在第一次创业的时候,我对成功的理解更像是我想把它做成,它就应该成。但那时的状态是,如果事情没成,那大概原因可能是我不太努力,我就找自身的问题,这是很多创业者都会出现的一个状态。那么到了第二次创业呢,我发现其实这个事情,可能不应该是这个样子,我们在创业做的很多事,它的默认状态其实不是你要想让它怎么样它就能怎么样,它的默认状态不是能做成,而是做不成,是失败。一位美国科技公司的CEO曾经说过:“你要一次成功,可能你有99次、999次,都是失败的。”这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当你对这个事情的理解,就是它的默认状态是做不成,是失败的时候,你的心态会发生特别大的调整,你会变得非常开放。你不会让事情变成一场赌博,好像得说这个事情必须成,否则这个话就说错了,很多时候你说的话就是错的,因为你要去理解多边的用户需求,你要去为他们创造价值这个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容易,尤其是在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下,想要为大家提供一点点价值,其实是很难的,大家都很挑剔。所以从把一件事情做成一个消费者、用户,能够认可的、觉得有价值,愿意使用的产品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的默认状态,就应该更放开一些,更保持开放一些,默认状态就是失败的,它是一件风险极高的事。当你是这样的一个状态的时候,你仍愿意去为那些看起来没有那么有确定性,但是又应该去尝试的事多走那几步,去投入更多的资源和时间,这样反而更有可能成功。
问:您对大学生创业,如果投入到互联网领域的话,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答:如果是方向的话,这个可能还是需要去创业的这个人自己去摸索,自己去发现,因为它来自于你自己确实非常想做这件事情。就像刚才我说的,你真的要爱它,它确实有用户价值,这个是需要你自己去做的。那么如果跟选择的方向无关的话,我觉得最重要的建议就是,你不要去虚构需求,因为互联网上所有的产品,它都来自于真实的需求,这个需求在没有互联网的时候,其实就有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没有搜索引擎的时候,大家就不查找信息了吗?你要查找信息,只是那个时候不太方便,你要去图书馆,你要去问,你要去找,它的成本非常高,效率又非常低。但是互联网产品搜索引擎,把它变成了一种非常便捷的信息逻辑,其实这个逻辑就是有一个搜索框,有一个按钮,当你输入关键词,它有搜索结果列表,它通过这样的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一下子就把这样的一个需求规模化的解决了。但是它的真实需求,仍是来自于用户真正的需求。不是因为你做的是一个科技产品和互联网产品,你就可以造一个需求出来,用户去满足它,那样的产品,它是不酷的,用户是不会用的。我们有时候经常听到很多酷炫的东西,到了下个月可能这个产品没了。因为它可能只是在形式上酷炫,但是它在本质上一点都不酷炫,因为大家不需要它。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虚构需求,这个理念是没有任何捷径好走的,这是我对大学生,或者说其实不管是不是大学生,我的创业建议就是这样一条。
评论和启示:
对于青年创业,首先国家政策是大力支持的。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紧锣密鼓推出一系列切实举措:《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指出要推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公共服务和资金支持等;《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强调促进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等陈旧观念;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构建涵盖10个发展领域、44项发展措施和10个重点项目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各种鼓励青年创业的优惠条件,广大青年的创业激情被充分点燃。由中国人民大学等30余家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联合跟踪调查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表明,大学生创业意愿持续高涨,大学生创业层次也在不断提升,但大学生创业制约因素依旧明显,资金缺乏和经验不足仍然是最主要的障碍。
青年创业其实困难重重,投资者通常也不看好青年,尤其是学生创业。但是对于青年人自身来说,创业也是人生很好的选择。也许会出于各种原因创业失败,但并不是一无所获,同样可以收获很多的经验和教训,以及珍贵的人际关系。而且青年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时间。
周源虽然是青年创业,但并不是在学生时代创业,也是经过工作的积累和选择,在不断地自我认知升级后选择创业,而且同样经历了创业失败。他在访谈中谈到的几点创业心得特别值得广大青年创业者谨记:
一是坚持。创业的梦想需要坚持,找到自己热爱的行业需要坚持,创业过程中不断学习、提升自我需要坚持,失败后重振旗鼓需要坚持,创业成功后不忘初心也需要坚持。
二是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面对丰富多元的世界,保持好奇心才可以不断地发现机会和尝试去做一些事情;而开放的心态则是指要一直保持一个初学者的心态,热情、虚心,不要使自己陷入狭隘的故步自封的境地。
三是务实。创业一定要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构想的需求和真实的需求往往差距很大。要不断地理解和尊重用户的真实需求,时刻跟踪需求的变化,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产品和服务。少一些理想主义,多一些脚踏实地。
周源,他处在互联网的浪潮中,选择做一个让故事发生的人,他助力认识升级,放飞青春梦想,孕育出一个极具分享精神的问答分享社区——知乎。他的创业经历给青年人树立了榜样,知乎也将在他的带领下继续乘风破浪,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面旗帜。